曹睿是誰的兒子?金*堯先生所著《三國談心錄》一書,首篇即是《魏明帝生父之謎》,金先生在文中引述了一個極具想象力的觀點——魏明帝曹叡并非曹丕親生。關于這個觀點,現(xiàn)將金氏原文摘錄如下:甄氏總算生下一個明帝,能為其屈*的亡母報仇,但這里卻又留下一個很有興趣的疑問,即明帝的**究竟是誰?后人為此而議論紛紛,因為甄氏原有前夫的,這疑問倒也不是空*來風,而是有史為證。
據(jù)《魏志·明帝紀》所述:景初三年春正月,“帝崩于嘉福殿,時年三十六”。如果由景初三年上推三十六年,明帝的生年應是建安九年,但曹丕之納甄氏,也在建安九年八月,甄氏怎么會生下明帝呢?如果確是曹丕所生,至早應是建安十年。裴松之就說過:“魏武以建安九年八月定鄴,文帝始納甄后,明帝應以十年生,計至此年正月,整三十四年耳。時改正朔,以故年十二月為今年正月,可強名三十五年,不得三十六也?!苯嗣苞Q亭先生《疚齋*記》因而說:“則明帝為袁氏血胤矣?!北R弼《三國志集解》也說:“竊謂承祚(陳壽)此文,實為曲筆,讀史者逆推年月,證以甄夫人之賜*,魏明之久不得立為嗣,則元仲(曹叡之字)究為誰氏之子,可不言而喻矣?!?/p>
盧氏的意思是說,陳壽原是知道應作時年三十五的,如今偏寫上“時年三十六”,這就是故意給讀者以暗示:明帝是袁家種子。
冒鶴亭先生系近代著名學者,而著有《三國志集解》的盧弼,在三國學界更是享有盛譽,這二位均認為魏明帝并非曹丕親生,而是甄氏前夫袁熙之子,其論斷顯然有相當?shù)臋嗤?。但由于這一觀點并沒有足夠的史料來作支撐,因此不能算作蓋棺定論,說到底還只是“一家之言”,金先生在文章的末尾也提到了另外的觀點。
為方便讀者,這里一并將相關文字摘錄如下:
陸侃如《中古文學系年》,厘訂諸家之說,定曹叡生年為建安十一年(公元206年),卒仍為景初三年(公元239年)魏明帝是誰,年三十四。即是說,曹叡是曹丕生的。作三十六,是承祚誤記,別無深意。
至于金先生究竟認同哪種觀點,由于文中并未明言,后學自然也不敢臆測,從文章標題《魏明帝生父之謎》看,或許是認為這個問題難以定論,尚需存疑吧。
但經(jīng)過考證后,冒、盧之說貌似有理,實則無據(jù),有極大的臆測成分,其實只需仔細研讀《三國志》相關原文及裴注,是不難得出“魏明帝曹叡確系魏文帝曹丕親生”這個結論的。
根據(jù)《魏志·明帝紀》記載:明皇帝諱叡,字元仲,文帝太子也。生而太祖愛之,常令在左右。年十五,封武德侯,黃初二年為齊公,三年為平原王。
如果假設曹叡于景初三年正月丁亥駕崩時確實是三十六歲,經(jīng)過反推之后將會得出如下年表:
建安八年(公元203年) 曹叡一歲 為甄氏所生
建安二十二年(公元217年) 曹叡十五歲 封為武德侯
黃初二年(公元221年) 曹叡十九歲 封為齊公
黃初三年(公元222年) 曹叡二十歲 封為平原王
景初三年(公元239年) 曹叡三十六歲 駕崩
不妨再參照一下《魏志·文帝紀》中關于曹叡受爵的相關記載:(延康元年)五月戊寅,天子命王追尊皇祖太尉*太王,夫人丁氏*太王后,封王子叡為武德侯。
曹丕繼位魏王后改建安二十五年為延康元年,這年十一月他*漢獻帝禪位,并改元黃初,因此,建安二十五年、延康元年、黃初元年事實上是同一年,即:曹叡被封為武德侯是在黃初元年(公元220年),這一年曹叡十五歲。
而按曹叡三十六歲駕崩所推出的年表卻顯示他是在建安二十二年(公元217年)被封為武德侯的,與《魏志·文帝紀》中的記載整整差了三年。難道《魏志·文帝紀》弄錯了?
建安二十二年時,曹*身為魏王,尚未辭世,王太子曹丕除了官拜五官中郎將以外,并沒有受爵,連曹丕尚無爵祿,那他的兒子曹叡被封作武德侯顯然是不大可能的事情。 相反,如果到了延康元年,曹丕繼位魏王,假天子之名追尊先祖,同時將自己的兒子封侯則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魏明帝是誰,《魏志·文帝紀》的相關記載應該是準確無誤的。
按照《魏志·文帝紀》的記載推算,曹叡應生于建安十年五月至建安十一年五月之間(黃初元年五月封其為武德侯時,已有十五歲,則其生辰必在建安十一年五月前),即使取極限值計算,甄氏懷*的時間最早也要在建安九年七月,而在這一年五月,曹*已經(jīng)圍攻鄴城,此時袁煕遠在幽州。
至此,不難得出結論,曹叡駕崩時年三十六的說法,是絕難成立的,更遑論什么曹叡系袁氏之后了。
盡管魏明帝曹叡的身世已不再成謎。但還是留下了一個問題——為什么《魏志·明帝紀》會將曹叡駕崩時的年齡記作三十六歲呢?難道陳壽做錯了一道這么簡單的算術題?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,有必要提及一下陸侃如先生的觀點。
金先生在其文末提及的陸侃如先生,是著名的國學大家,所謂“厘訂諸家之說”,盡管不知道陸先生是如何個厘訂法,但定曹叡生年為建安十一年,很有可能也是依《魏志·文帝紀》的記載來作的推算。只是,陸先生將曹叡辭世年齡算作三十四歲,尚有值得商榷之處。
因為曹叡雖然卒于景初三年,但具體時間卻是這一年的正月丁亥,如果曹叡生于建安十一而且其生*不是在正月的話,那么從建安十一開始推算,他駕崩時應當只有三十三歲,需要明確一下的是,這個三十三歲是指三十三虛歲,也就是將他在建安十一年出生時算作一歲,如果換算成公歷的話,這時的曹叡其實只有三十二周歲,還沒有滿三十三周歲。(事實上,由于曹叡曾經(jīng)在景初元年,根據(jù)有司的奏呈“以為魏得地統(tǒng),宜以建丑之月為正”,將這一年的三月改為四月,曹叡*后,繼位的曹芳又將歷法改了回去,因此,他駕崩的那個月,如果按先前的歷法算,其實應該是十二月。)
因此,在計算曹叡生卒年時,是不宜將景初三年也算作一歲的,陸侃如先生算作三十四歲,顯然是將公元239年也計算在內(nèi)了。如果不算公元239年,曹叡駕崩時當是三十三歲。
如果曹叡果然生于建安十一年二月至五月間的話,那么再作一個大膽的推測:因為“三”字第一筆為一橫,誤看作“一點”是極有可能的,第二筆為與“六”字第二筆同,而第三筆又是一橫,誤看作“兩點”也是有可能的。即,所謂的“年三十六”很有可能乃是“年三十三”之訛,古人將“三十三”誤抄成“三十六”,這或許才是造成曹叡身世成疑的真正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