樂府原*是**的音樂機構(gòu)。早在秦代,樂府就作為**的音樂機構(gòu)的名稱而存在了,漢代后,沿襲秦代體制,也設(shè)有專門的音樂機構(gòu),它的主要職能是**郊廟、朝會的樂章。
至漢武帝時,音樂機構(gòu)的規(guī)模和職能都大大擴大了,這是漢武帝整頓改革禮樂的一項重要舉措,目的是改革傳統(tǒng)的郊廟音樂歌曲,用新聲改編雅樂。
當時樂府的具體職能,一是采集和編寫歌詞;二是譜寫樂曲;三是訓(xùn)練樂工;四是演奏樂歌。
在這些職能中,最引人注目的一項職能就是“采詩”,也就是由樂府機構(gòu)派專人去各地收集民歌俗曲,配樂歌唱,供**者考察**得失。
漢代樂府歌詞的來源有三:
第一類是宮廷文人寫作的,這類樂章主要用于朝廷典禮,包括《郊廟歌》《燕*歌》與《舞曲》。
第二類是從全國各地收集來的民歌,這類歌詞主要在普通場合演唱,包括《相和歌》《清商曲》與《雜曲》。
第三類是來自西域的音樂,這類歌詞大多是振奮士氣的軍樂,包括《鼓吹曲》和《橫吹曲》。
其中從民間采集而來的歌詞,習(xí)慣上稱為“樂府民歌”。《漢書·藝文志》記載:
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,于是有趙、代之謳,秦、楚之風,皆感于哀樂,緣事而發(fā),亦可以觀風俗,知厚薄云。
“趙、代之謳,秦、楚之風”漢樂府簡介,可以見出當時采詩的地域很廣;“感于哀樂,緣事而發(fā)”,可以知道當時采集的詩歌具有現(xiàn)實主義精神,是下層民眾真情實感的抒發(fā);“觀風俗,知厚薄”,可以了解**者有考察**得失的意圖。
《漢書·藝文志》列出了西漢時期所采集的138首民歌所屬的地域,范圍遍及全國各地。宋代郭茂倩的《樂府詩集》收錄了最為完備的樂府詩歌。漢代民歌主要保存在其中的“鼓吹曲辭”“相和歌詞”“雜曲歌詞”三類。
“鼓吹曲辭”即簫鼓合奏,其中的作品《鐃歌十八曲》產(chǎn)生的時間不一,內(nèi)容龐雜,有記敘戰(zhàn)事、表揚武*、歌頌愛情等,其中收錄有部分民歌,反映了人們生活的某些側(cè)面。
《有所思》和《上邪》是表述愛情的作品,兩者都塑造了潑辣大膽的村野姑*形象,前者為心上人準備了珍貴的禮物,但“聞君有他心”,立即決定“從今以往,勿復(fù)相思,相思與君絕”。后者的愛情表白更是熱情如火:
上邪,我欲與君相知,長命無絕衰。山無棱,江水為竭,冬雷震震,夏雨雪,天地合,乃敢與君絕!
連用五個絕對不可能成為事實的假設(shè)反襯對愛情的堅貞不渝,感情熾烈、奔放、粗獷。
“相和歌詞”中的“相和”指絲竹相和或人聲相和的演唱方式,其辭多為漢代街陌歌謠,較為全面地反映了人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。
“相和歌詞”內(nèi)容豐富,其中有描敘人們悲慘苦難生活的,如《平陵東》《婦病行》《東門行》《**行》等。
除描敘人們悲慘苦難生活的主題外,“相和歌詞”中還滿懷深情和同情地寫出了人們樂觀善良的美好品質(zhì),以及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情感的真摯追求。代表作品有《隴西行》《白頭吟》《飲馬長城窟行》《陌上?!返?。
此外,“相和歌詞”還展現(xiàn)了人們對生*的樸素思考,如《長歌行》中的“少壯不努力,老大徒傷悲”,充滿惜時發(fā)奮之情。
《蒿里》中的“蒿里誰家地?聚斂魂魄無賢愚。鬼伯一何相催促?人命不得少踟躕”,將人生短暫的感嘆傾訴無遺。
“雜曲歌詞”是各類曲子的集合,其歌詞內(nèi)容或抒懷,或游樂,或憂愁,或離別,或征戰(zhàn),內(nèi)容既有文人所作,也有民間歌謠。代表作品有《十五從軍征》《古歌》《孔雀東南飛》等。其中《孔雀東南飛》典型體現(xiàn)了漢代樂府民歌的藝術(shù)成就。
漢代樂府民歌是繼《詩經(jīng)》《楚辭》之后,**詩歌發(fā)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階段。漢代樂府民歌的主要藝術(shù)特色是以敘事為主,“感于哀樂,緣事而發(fā)”,擴大了**詩歌的敘事領(lǐng)域。
由于民歌作者對下層生活有著直接的感受和體驗,因此在將之訴之于詩歌時,能夠選取典型事件來概括,并將代表了*階層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。
漢代樂府民歌大部分是敘事詩,其藝術(shù)成就又體現(xiàn)為高超的敘事技巧。這種技巧不僅是籠統(tǒng)的敘事與抒情相結(jié)合,而且在具體手法上表現(xiàn)為第一人稱的敘事,多取生活片斷或典型場景,便于集中抒發(fā)強烈的感情。第三人稱的敘述則于相對完整的故事情節(jié)中塑造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。
漢代樂府民歌還善于使用多變的句式和自然的語言。漢代樂府民歌形式自由靈活,或四言,或五言,或雜言,句式上從一二以至十言不等漢樂府簡介,這些多樣的句式有助于表達不同的情感和內(nèi)容,表現(xiàn)出勞動**無窮的創(chuàng)造力。
漢代樂府民歌來自民間,因此其語言樸素自然、生動活潑,既充滿著真情率*,又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。如《**行》《婦病行》《上山采蘼蕪》等語言率*而發(fā),絕無文飾,更為重要的是“質(zhì)而不俚,淺而能深,近而能遠,天下至文,靡以過之”。
漢代樂府民歌的現(xiàn)實主義精神直接繼承《詩經(jīng)》現(xiàn)實主義精神,而且有所發(fā)展,對后世的詩歌創(chuàng)作產(chǎn)生了重大影響。形式上除直接*育了東漢文人五言詩外,對后世五、七言、雜言詩體的發(fā)展也有較大影響。它的敘事技巧和語言特色對后世詩歌也有著較深的滋潤作用。
閱讀鏈接
宋代郭茂倩的《樂府詩集》將由漢代至唐代的樂府詩依音樂和時代分為12類:郊廟歌詞、燕*歌詞、鼓吹曲辭、橫吹曲辭、相和歌詞、清商曲辭、舞曲歌詞、琴曲歌詞、雜曲歌詞、近代曲辭、雜歌謠辭、新樂府辭。
郊廟歌詞用于祭祀天地;燕*歌詞用于朝會宴饗;鼓吹曲辭用于朝會道路;橫吹曲辭用于軍旅;相和歌詞是各地采集入樂的民歌;清商曲辭是江南、荊楚民歌;舞曲歌詞用于配舞樂;琴曲歌詞用于合琴曲;雜曲歌詞沒配樂或分不清樂調(diào)的歌詞;近代曲辭是指隋唐時期的雜曲;雜歌謠辭指的是徒歌謠諺;新樂府辭指的是唐代人所作的不入樂的徒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