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濫竽充數(shù)”是我們小學的時候就知道的一個寓言故事,我們在講到這個故事的時候,總是會嘲笑南郭先生。但是,從責任稀釋定律,我們立即就可以發(fā)現(xiàn)問題其實與南郭先生無關。為什么?
這是一個責任體系問題濫竽充數(shù)的是誰,而不是單方面的責任歸咎問題。也就是說,這種“濫竽充數(shù)”現(xiàn)象的存在,其**責任并非在某一方面,而在于整個的責任體制。
首先,齊宣王是第一責任人。作為一國之君,他有三個明顯的短處。一是個人癖好導致濫竽充數(shù)。他下令一定要用三百多人的樂隊為其演奏。在當時的文化藝術人才極度缺乏的條件下,具體主管禮樂的執(zhí)行者要湊足這三百人可謂困難重重。降低樂手的質量以滿足數(shù)量的需要,便使得濫竽充數(shù)者有機可乘。二是齊宣王不懂裝懂。濫竽充數(shù)者并非只裝個樣子,也是要吹的,只不過吹得有些“濫”而已。齊宣王如果是個音樂內行,很快就會聽出這種不和諧的濫竽之聲。然而,齊宣王卻只有好大之癖,而無辨音之能。三是有失察之責。齊宣王作為國君雖然不可能對樂手們一一進行考核,但是卻可以通過樂隊的**者來考核。幸虧他還能通過獨演獨奏的方式發(fā)現(xiàn)“濫竽充數(shù)者”,遺憾的是,這仍然取決于他的喜好之癖。四是齊宣王沒能建立一個按技取酬,按能分配的機制和原則。他所采取的是“好壞煮成粥,吹者有其份”的平均分配機制。這就使得樂隊內部失去了基于競爭的互相**。總之一句話:齊宣王不是個稱職的**者。
其次,樂隊的主管是直接責任人。一是他玩忽職守很不敬業(yè)。齊宣王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禮樂為尚的時代。組織樂隊為君王演奏可謂國之大事。然而,面對這樣大的事情,樂隊主管卻玩忽職守,讓一個“濫竽充數(shù)”的人混了進來,這不能不說是個重大的責任事故。二是他不懂**,主觀臆斷。作為宮廷樂隊,在選擇人才上一定要有嚴格的標準,然而,他卻僅憑應聘者的自述自描便收下了南郭先生。選才無標準,用人沒考核。三是他*身就是一個庸才。作為一個高層**者,如果自庸,則必然人庸。
最后,南郭先生難逃其咎?;祜埑砸膊豢纯丛谀幕?,竟敢混到宮中。也不掂量掂量自己的份量有多輕多重,竟敢冒充“高級人才”。如果僅憑借一套職業(yè)裝束、一個職業(yè)工具、一套應聘說詞和技巧濫竽充數(shù)的是誰,也許可以蒙混過關,但是,你就沒想過終究會有一天讓你來個單獨表演?一旦露了餡兒,不*才怪!